湛江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及发展

  • 发布日期:
  • 来源:湛江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

湛江三面环海,气候优越,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之一。近年来,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在繁荣社会经济的同时,相应带来水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本文根据湛江海水养殖业的特点与现状及其存在的环保问题,结合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情况,提出养殖尾水治理的技术要求。

海水养殖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海水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所占比例分别为:过剩饵料,35%;代谢物,50%;生活垃圾,5%;其他污染,10%。水产养殖中,不间断地放苗与捕捞模式会导致养殖塘内致病菌增多,因此,除过剩饵料外,病虫防治所使用的抗生素、清洗养殖塘的消毒剂等有机物也是养殖排放尾水的主要污染物来源。海水养殖尾水具有盐度高、成分复杂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特别是一些养殖场的养殖设施不完善、土池或管道出现渗漏、选址不当等,会对当地生物资源、海洋生态以及沿海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引发养殖区生态功能退化、周边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海水养殖尾水若未经处理直接大量排放,会导致受纳水体水质恶化,水环境pH 和溶解氧(DO)下降,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升高,悬浮物(SS)和氨氮(NH3-N)等含量过高,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过量的氮、磷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及有害赤潮的发生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清塘污泥、死亡的养殖动物、残饵及其他副产物等,如不妥善收集处置,随养殖废水一起排放,将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湛江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2022 年,湛江市水产养殖面积约120 万亩(其中,海水养殖86 万亩,淡水养殖34 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5.5 万t,总产值274.6 亿元。目前,湛江现有对虾种苗场近500 家,对虾养殖场16 000 多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专业交易市场和全国对虾的流通加工中心。湛江被誉为“中国对虾之都”,对虾养殖面积、产量、饲料、种苗、市场、加工出口产业均居广东省前列。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水产养殖弊端越来越明显,近海海域污染治理成为发展所需、民之所盼。湛江高位池养殖面积大、数量多,大部分高位池养殖户都是小散户,养殖密度大,整治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建设质量和规模各有差异,尾水处理效果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海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海区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

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 类。

物理处理常用技术包括沉降分离、泡沫分离、机械过滤、调水等技术,主要通过不同孔径和材质的滤材阻隔、吸附来过滤水体中的杂质,但对于溶解性污染物(如氮、磷和有机物等)的去除效果不佳。对于养殖尾水中微小的污染颗粒,常规过滤介质和设备难以发挥作用,而二次过滤的微滤设备使用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不适用面积大且分散的水产养殖。泡沫法是借助泡沫的表面张力,将水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吸附在气泡上,进而清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调水法是通过替换部分水体或加水的方式,对水中污染物层分别进行稀释或清理,同时借助增氧机加快水生动植物对污染物的分解。

化学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混凝沉淀、电化学及紫外辐射技术等。尽管化学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其成本和能耗较高,而且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水体中菌株产生耐药性,同时容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另外,其对一些寄生虫卵、藻类孢子等不能保证处理效果。

生物处理方法是采用微生物处理污染水体的方法,又称生化处理法。将微生物置入被污染的水体中,通过微生物吸收水体中的多余的有机物的方法减少海水中有机物的堆积,转化掉一部分氨氮、亚硝酸盐。生物处理方法包括传统生物处理技术与新型生物处理技术两大类,其中,传统技术主要为生物膜法、生态处理法、藻类净化法,新型技术主要为微生物固定技术及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氮、磷、有机物等去除效果良好,因其具有生态、高效和经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海水养殖尾水治理设施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大、中、小型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情况,完善已有的处理方法,采用不同的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找到尾水处理技术方法的最佳搭配。水产养殖污染属于营养性污染,可以实施以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的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的治理思路。常见的水产养殖高位池尾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水产养殖高位池尾水处理工艺流程

对于中小型养殖场尾水,可采取以下快速有效的尾水处理方法:经排水沙井网隔进行粗过滤,分离虾壳、死虾、残饵等大颗粒污染物后,排入沉淀池(一级池)进行沉淀过滤处理;再进入生物净化池(二级池)做进一步净化处理;最后进入理化净化池(三级池),经沉淀净化后排放。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模式是环保型水产养殖发展的方向,其尾水排放量少、污染小,常见的养殖尾水采用“复合沉淀过滤生物净化法”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沉淀池、过滤槽、生物净化池、生态滤池和生态沟,工艺流程见图2。对于收集的各池体产生的沉积物要进行妥善处置,禁止直接露天堆放,可采取干燥、集中发酵后生产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等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工艺流程

沉淀池:沉淀池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水体中悬浮物、排泄物、残渣等物质。养殖尾水进入沉淀池后,须滞留一定时间,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至池底,可在沉淀池中添加絮凝剂或悬挂毛刷等以加快悬浮物的沉淀速度,同时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水生植物的浮床,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盐,如在池中养鲻鱼、蓝子鱼等滤(杂)食性鱼类,吃去池中的残饵、虾粪等残留物,滤食部分藻类,投放有益活菌分解有机物(沉淀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的45%左右)。

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可以养殖贝类,种植耐盐性水草,投放微生物制剂,可以适当安装毛刷,降低流速,培养微生物吸附水中多余硫化物和氨氮,净化水质。生物净化池主要是利用不同营养层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地去除水体污染物。一般生态净化池底部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四周种植挺水植物,中间布设增氧喷水设施(生物净化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的50%左右)。

理化净化池:理化净化池主要运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最大程度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安装增氧设备强曝气,可中间布设喷泉式曝气机,水体中安装喷气机或气管气石立体曝气,消毒氧化富营养水体。作为整个工艺中的最后一级净化设施,理化净化池在整个处理工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最终达到排放要求。

生态坡:在排水沟两侧或池塘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增设生态坡,一般是利用砂石、绿化砖、植被网等固着物铺设在水沟或池塘边坡上,在其上栽种植物。

生态渠道:可将养殖区域内原有的排水渠道进行改造,通过加宽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放功能。在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或悬挂毛刷等生物填料,同时可布设曝气盘。养殖尾水进入生态渠道后,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

曝气池:在池底安装曝气管,通过底部增氧方式,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在曝气池中加入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曝气池面积为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5%左右,也可和沉淀池、生物净化池合并)。

过滤坝:将曝气池与生物净化池用堤坝分割(海水养殖过滤坝可建在生物净化池和外海排放口之间),并在堤坝间建一座过滤坝,在坝体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滤料可选择细砂、碎石、棕片、活性炭、陶粒或沸石等,以进一步滤去水体中微型悬浮物颗粒。

为推进水产养殖产业绿色发展,防止水体恶化,美化水系环境,应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议在以下方面重点关注:根据相关规定,制止养殖户在林地、耕地、基本农田的非法养殖;结合实际,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户)整合小、散、乱的养殖场,推进养殖场标准化、生态化、工业化改造,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积极借鉴其他地市养殖方式及尾水处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养殖尾水和清塘水排放申报制度,实施错峰排水措施;完善高位池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和维护机制,确保尾水治理效果;养殖尾水要集中排放,建立高位池养殖信息监管平台;加快推进养殖废弃物治理,确保养殖副产物和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近海岸海域和入海排污口监测,全面掌握陆源入海排污口各项污染物的浓度、数量等情况,及时预警预报,发现问题;加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运用和服务,加大对绿色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智能化养殖研发支持,重点推进养殖尾水改造技术和环境设施的研究运用;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发展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和休闲渔业,推动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