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COD突然升高的原因汇总

二沉池出水COD(化学需氧量)与BOD₅(五日生化需氧量)突然升高,是污水处理系统功能异常的直接反映,可能由外部输入污染或内部工艺故障导致。需通过有害物质分类识别特征,结合水质监测数据(如COD、BOD₅、SS、NH₄⁺-N等)定位问题根源。以下从活性污泥工艺角度解析COD升高的典型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活性污泥工艺中COD出水值升高的四大核心原因

1. 悬浮固体(SS)超标

现象:二沉池后出水可视度降低(<1.5米),或潜水墙/出水渠出现大絮凝物;活性污泥固体含量(MLSS)24小时内降幅>25%,可能伴随剩余污泥排放导致NH₄⁺-N升高。
根源:二沉池表面负荷过高(>1.5 m³/(m²·h)),或污泥浓度(MLSS)控制不当(>4000 mg/L)。

2. 污泥沉降性能恶化(SVI过高)

现象:回流比(R/V)不足(<50%),清水区水深<1米,SVI(污泥体积指数)>150 mL/g。
根源:污泥龄过长(SRT>20天)或过短(SRT<5天),导致污泥解絮或膨胀;或污泥容积负荷(q)过高(>0.5 kgBOD₅/(kgMLSS·d))。

3. 絮凝体破碎与污染物泄漏

现象:出水中可过滤物质(SS)>30 mg/L(或12 TE/F);除气量不足(二沉池溶解氧<2 mg/L),污泥停留时间过长(>4小时);潜水墙/漂浮物去除效率低(<90%);二沉池进出水温差<1℃;管路堵塞;进水COD负荷突增(>设计值20%)。
根源:机械搅拌强度过大(如回流泵频率过高),或二沉池构造缺陷(如出水堰不平)。

4. 运行参数异常与冲击负荷

现象:出水NH₄⁺-N过低(<1.5 mg/L);浑浊度升高(>5 NTU);进水量突增(>设计流量30%);回流污泥泵故障(流量<设计值80%);pH异常(<6或>9);污泥被机械粉碎(如格栅间隙过小);亚硝酸盐(NO₂⁻-N)>1 mg/L。
根源:工艺参数失控(如DO、污泥回流比)或外部冲击负荷(如毒性物质、油类、表面活性剂)。

二、COD异常的四类特征识别与紧急应对

特征1:进水pH>8.5(碱性冲击)

现象:碱性污水排入(如印染、造纸废水),抑制硝化菌活性,导致氨氮氧化受阻。
紧急措施:
▪ 立即将超标污水导入雨水溢流池/初沉池/事故池;
▪ 持续监测硝化区pH,若>9时,加大曝气强度(DO>3 mg/L);
▪ 投加铁盐(FeCl₃)或铝盐(Al₂(SO₄)₃)中和,目标pH降至7.5-8.5。

特征2:进水pH<6(酸性冲击)

现象:酸性污水排入(如化工、电镀废水),腐蚀构筑物,增加有机酸负荷(耗氧量上升)。
紧急措施:
▪ 导入事故池暂存,监测硝化区pH;
▪ 投加熟石灰(Ca(OH)₂)中和,目标pH升至6.5-7.5(紧急时可用干粉)。

特征3:进水温度突增(>35℃)

现象:热生产废水排入,引发泡沫/漂浮污泥;或表面活性剂(如清洁剂)冲击,导致污泥解絮。
紧急措施:
▪ 降温处理(如投加冷却水);
▪ 加大污泥回流比(R/V>70%),维持污泥浓度;
▪ 若为表面活性剂冲击,投加消泡剂(如植物油类)。

特征4:进水含油膜(矿物油)

现象:油膜覆盖水面,阻碍氧气传递;或油类进入曝气区,破坏污泥结构。
紧急措施:
▪ 导入事故池,停止污泥回流与循环;
▪ 曝气区出现油类时,停止曝气,撒入结合剂(如聚合氯化铝);
▪ 反硝化/厌氧区出口设挡油板,防止油类扩散。

特征5:气体含酒精/易燃易爆气味

现象:污水覆盖物发酵产生沼气(CH₄),或含易燃液体(如醇类)。
紧急措施:
▪ 用气体检测仪排查爆炸风险(LEL<10%);
▪ 导入事故池,切断所有爆炸危险区电源/明火;
▪ 关闭鼓风机房通风,打开水池/水渠密封,加速有害气体扩散;
▪ 暂停污泥抽排,防止扰动释放有毒气体。

提示:COD异常时需同步监测BOD₅/COD比值(正常>0.3),若<0.2表明难降解有机物占比高,需强化预处理(如水解酸化)。昌海环保提供24小时水质诊断服务,可快速定位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热线:13798896985)。